2013年7月21日星期日

白岩松和儿子开玩笑:若 中考考第一 断绝父子关系

白岩松和儿子开玩笑:若 中考考第一 断绝父子关系

中国青年报 2013/07/22 06:11

原标题:白岩松:谁的成长 不是惊心动魄的

7月4日,北京中考成绩公布,很 快,白岩松就知道自己儿子的成 绩,“是个高分”。

白岩松松了一口气,不仅因 为儿子“考得好”,更在于“没考得 太好”。中考前,他和孩子开过 一个玩笑,“你要是考上了北京 最好的高中,我跟你急,你要是 考了第一,就跟你断绝父子关 系。”

以白岩松的个人经历来说, 有谁能想到一个曾在班里成绩倒 数的人,在三十多岁时就已经抱 得“中国金话筒奖”,以及后来 的“中国十大杰出青年”、长江韬 奋奖和中国电视榜“最佳时评节 目主持人”奖呢?近日,白岩松 接受中国青年报记者的采访,谈 起自己的成长和教子经历。

从倒数第二到高考第八的逆 袭

白岩松小时候对成绩并不 是“很在意”,中考时,他只比当 时的重点高中录取线高出一分。

就在中考的前几天,他的精 力还放在黑泽明的《姿三四郎》 和卫冕冠军阿根廷0比1负于比利 时的世界杯揭幕战上。那是 1982年,李连杰主演的《少林 寺》火遍大江南北,白岩松躲在 同学家的黑白电视机前面正看得 津津有味,却被母亲逮个正着。

这种“不好好上课,不好好 学习”的习惯一直保持到高中, 整个高一高二,白岩松在老师眼 中就是个不折不扣的“差”学生, 用白岩松自己的话说,“我最惨 的时候,混到全班倒数第二。”

直到高三,到了“之前陪你 玩的同学都跑去复习”的时候, 白岩松才意识到,“是该冲刺 了”。

接着,他用了一年的时间, 从倒数的位置追到了全班前10。 在最后一个学期的模拟考试中, 如果不算上外语,他的成绩总分 在全班就是“第一、第二”。

聊到这里,白岩松特意强调 说:“我不觉得这可以让其他孩 子借鉴,因为我是文科,可以完 成这个逆转,理科可能很难。”

更为重要的是,白岩松有着 自己独特的学习方式和规划,而 不是没头绪地复习。

对文科生来说,不需要做过 多的练习,所谓复习就是看书和 背书,白岩松的方法是,把语文 书、历史书、地理书等所有需要 复习的书全都钉在一起,然后计 算着日子,在高考前,每天需要 看多少页,只要今天看完了,扔 下课本就出去玩。

计划一条一条地落实,高考 前,白岩松从头到尾看了4 遍,“我不认为这是我有毅力的 表现,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有了 计划然后按照计划去做是很简单 的事情,因为,当你量化之后, 目标感强了,这比你糊里糊涂傻 看要轻松得多。”后来,他以全 班第8名的成绩考上了当时的北 京广播学院(现名中国传媒大 学)。

那一年,他所在的班级拿了 内蒙古自治区“四个第一”,“一个 总分第一和三个单科第一”。高 考复习时,班里同学常常在课 间“彼此发难”,考的内容却是“课 文以外的东西”,比如说“正文下 面的各种注释”,白岩松说,“在 这样一种充满乐趣和友谊的环境 中,你作为一个个体,也会学得 非常有劲儿。”

回过头看高考,白岩松曾经 对母校的师弟师妹这么说:“为 了让别人看到你卓越的才能,你 必须先拥有优秀的成绩。如果你 说,我现在有很多卓越的才能, 只有学习成绩不好,那么,在目 前这个年龄段,你就拥有不了让 别人接受你的机会。所以,我们 要清醒地意识到,在我们读初 中、高中、大学时,我们的才能 要透过我们的学习成绩去展现出 来,尤其在高中阶段。”

爱读闲书的狂热分子

与“不爱看课本”形成强烈对 比的是,从识字开始,白岩松就 是一个爱读杂书的“狂热分子”。

1980年代,文学热席卷中 国。《人民文学》、《收获》这 些纯文学期刊,都达到了百万份 的发行量,白岩松的中学时代就 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度过的。

在那样一个“书店里有书也 没钱买书,更没有电脑和网络去 看书”的年代,白岩松所在的城 市有两个图书馆,为了能读到 书,他便拿着母亲的借书证,频 繁穿梭其中。这个在当时“只比 柜台高出半头”的男孩已经开始 嗜书如命了,“一个借书证已经 满足不了我读闲书的频率了!”

当时,母亲每把新的《十 月》、《当代》拿回家里,白岩 松就抢着去看。他还依稀记得, 当时尤爱科幻小说,比如《小灵 通漫游未来》、《飞向人马座》 以及凡尔纳的《海底两万里》, 还有中篇和长篇小说,比如《高 山下的花环》,等等。

当然,爱读书和他的家庭氛 围也分不开。白岩松的父亲、母 亲、姑姑、舅舅以及舅妈都是教 师,非常喜欢读书,而且他读什 么书,从来也不干涉。

如今,不少家长不愿让自己 的孩子去读课外书,或是闲书, 但在白岩松看来,“书无闲”,如 果非要定义课外书是闲书的话, 也还是一定要读,因为,“不从 闲书进,无法从正书出”——

一上来就读正书,孩子读不 进去,没有乐趣,慢慢地,他就 视读书为畏途,不进去了,这 就“瞎了”。而从“闲”进,就是为 了让孩子从兴趣出发,只有这 样,才能真正养成读书和聆听的 习惯。

白岩松的儿子也是一个书 迷。快小学毕业时,白岩松的孩 子迷上了金庸,并一口气读完了 金庸全集。之后,孩子便对清 朝、明朝的历史来了兴趣,便去 找这方面的书看。此外,孩子像 白岩松一样也喜欢上了摇滚乐, 但白岩松对此没有丝毫的紧 张,“可能很多人会认为这不是 瞎听吗,有什么用?但是,他在 听摇滚乐的过程中,每天翻译一 首歌词,英语水平上升得很快。 ”

谁的成长不是惊心动魄

对于孩子的兴趣,白岩松也 从不去刻意地培养,“只有让孩 子自由,才能成长得更快。”如 今,孩子的兴趣、爱好基本上都 是“耳濡目染”的结果,白岩松喜 欢看球,孩子也爱看球,白岩松 是阿根廷的球迷,孩子小名则叫 巴蒂。

甚至,从某种意义上来说, 白岩松对孩子兴趣的支持近乎 于“纵容”。曾有一次,在第二天 有课的情况下,他同意孩子在头 一天半夜看球,结果是孩子次日 放学回家骄傲地告诉他:“我们 班没有任何人敢这样。”如今, 孩子已经晋升为一支民间球队的 队长,白岩松对此有说不出 的“开心”。

同样地,白岩松并不认 为“看球是瞎看,没啥用”,这对 孩子的成长很重要。白岩松举了 个例子,孩子最喜欢的是曼城 队,有一场事关曼城队夺冠的比 赛,同样是在夜里看。在比赛接 近尾声时曼城队还是1∶2落后, 但就在最后的四五分钟,奇迹出 现了,曼城补时3分钟连入两球 逆转,夺冠!

“请问在人生中,哪有这么 好的机会,让孩子感受到不放 弃,结果可能会发生改变的例 子。课堂上给不了。”因此,即 便是在那天,孩子一直到两三点 还没睡,但白岩松相信,孩子第 二天上课一定比往常更认真。

白岩松相信这样一句话:阅 读打开世界,但是运动让人更早 地体验到分享、团队精神以及胜 败的意义。

外界通常对白岩松有一个误 解,就是作为一个全国人民都熟 知的“国脸”,他应该不是一个好 父亲,“他那么忙,哪来时间陪 孩子,又拿什么影响孩子?”

白岩松对此不置可否,但他 举了个例子,他家里住顶层,每 到晚上坐电梯回家。上了顶层 后,他都会摁下“1层”,让电梯 下去。因为晚上的大多数人都是 回家,如此方便其他回家的人, 缩短等待时间。后来,白岩松发 现,以后每晚回家,孩子非常自 然地也有了这个习惯,而他从未 跟孩子说过“你该怎么怎么做”的 话。

“家长是一个润物细无声的 角色,所谓言传身教,你认为这 个年龄的孩子,你天天摁在这 儿,跟他讲大道理有用吗?”白 岩松问。

孩子中考完的这个假期,白 岩松希望他多跑出去玩,让自己 放松放松,并开玩笑似地告诉 他,“你要是在这个假期学习, 我打断你的腿”,突然有一天, 孩子跑过来说,“老爸,我特想 学习”。“你每天翻译一篇歌词不 就行了?”白岩松说。

“你以为天天让孩子学习有 用吗,但是反过来,你不让他学 习,他再主动要求去学,就是出 于一种习惯和乐趣,这样不更好 吗?”白岩松说。

谈及自己对孩子的教育,白 岩松也常常回忆起自己的成长经 历。事实上,像第一次一起抽 烟,一起喝酒这样的哥们儿义 气,所谓的坏孩子生活离白岩松 也不远。他说,“把任何一代孩 子中学时代的成长真相,和盘托 出在父母面前的话,一定会让他 们感到惊心动魄!”有几个人没 打过架,有几个人没偷偷地抽过 烟、喝过酒,偷偷地单相思过? 白岩松认为,要接受这些,只要 它没有变成主体,就没问题,不 经历这些“好奇”,被改变,怎么 可能成长?成长,就是充满好 奇、波折,但也在不断地被校 正、改变。

就像很多父母对中学生谈感 情问题时所说的,“思想可以很 复杂,但行为要简单”,白岩松 对自己的孩子也是如此,他 说,“如果成长永远是一个模 式,顺理成章,阳光灿烂,洁白 无瑕,那不是成长,那是不合格 的文学创作。成长是真实、立体 的,也会让人有一些担心,但不 出格,守住底线就行。”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