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7月21日星期日

白岩松和儿子开玩笑:若 中考考第一 断绝父子关系

白岩松和儿子开玩笑:若 中考考第一 断绝父子关系

中国青年报 2013/07/22 06:11

原标题:白岩松:谁的成长 不是惊心动魄的

7月4日,北京中考成绩公布,很 快,白岩松就知道自己儿子的成 绩,“是个高分”。

白岩松松了一口气,不仅因 为儿子“考得好”,更在于“没考得 太好”。中考前,他和孩子开过 一个玩笑,“你要是考上了北京 最好的高中,我跟你急,你要是 考了第一,就跟你断绝父子关 系。”

以白岩松的个人经历来说, 有谁能想到一个曾在班里成绩倒 数的人,在三十多岁时就已经抱 得“中国金话筒奖”,以及后来 的“中国十大杰出青年”、长江韬 奋奖和中国电视榜“最佳时评节 目主持人”奖呢?近日,白岩松 接受中国青年报记者的采访,谈 起自己的成长和教子经历。

从倒数第二到高考第八的逆 袭

白岩松小时候对成绩并不 是“很在意”,中考时,他只比当 时的重点高中录取线高出一分。

就在中考的前几天,他的精 力还放在黑泽明的《姿三四郎》 和卫冕冠军阿根廷0比1负于比利 时的世界杯揭幕战上。那是 1982年,李连杰主演的《少林 寺》火遍大江南北,白岩松躲在 同学家的黑白电视机前面正看得 津津有味,却被母亲逮个正着。

这种“不好好上课,不好好 学习”的习惯一直保持到高中, 整个高一高二,白岩松在老师眼 中就是个不折不扣的“差”学生, 用白岩松自己的话说,“我最惨 的时候,混到全班倒数第二。”

直到高三,到了“之前陪你 玩的同学都跑去复习”的时候, 白岩松才意识到,“是该冲刺 了”。

接着,他用了一年的时间, 从倒数的位置追到了全班前10。 在最后一个学期的模拟考试中, 如果不算上外语,他的成绩总分 在全班就是“第一、第二”。

聊到这里,白岩松特意强调 说:“我不觉得这可以让其他孩 子借鉴,因为我是文科,可以完 成这个逆转,理科可能很难。”

更为重要的是,白岩松有着 自己独特的学习方式和规划,而 不是没头绪地复习。

对文科生来说,不需要做过 多的练习,所谓复习就是看书和 背书,白岩松的方法是,把语文 书、历史书、地理书等所有需要 复习的书全都钉在一起,然后计 算着日子,在高考前,每天需要 看多少页,只要今天看完了,扔 下课本就出去玩。

计划一条一条地落实,高考 前,白岩松从头到尾看了4 遍,“我不认为这是我有毅力的 表现,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有了 计划然后按照计划去做是很简单 的事情,因为,当你量化之后, 目标感强了,这比你糊里糊涂傻 看要轻松得多。”后来,他以全 班第8名的成绩考上了当时的北 京广播学院(现名中国传媒大 学)。

那一年,他所在的班级拿了 内蒙古自治区“四个第一”,“一个 总分第一和三个单科第一”。高 考复习时,班里同学常常在课 间“彼此发难”,考的内容却是“课 文以外的东西”,比如说“正文下 面的各种注释”,白岩松说,“在 这样一种充满乐趣和友谊的环境 中,你作为一个个体,也会学得 非常有劲儿。”

回过头看高考,白岩松曾经 对母校的师弟师妹这么说:“为 了让别人看到你卓越的才能,你 必须先拥有优秀的成绩。如果你 说,我现在有很多卓越的才能, 只有学习成绩不好,那么,在目 前这个年龄段,你就拥有不了让 别人接受你的机会。所以,我们 要清醒地意识到,在我们读初 中、高中、大学时,我们的才能 要透过我们的学习成绩去展现出 来,尤其在高中阶段。”

爱读闲书的狂热分子

与“不爱看课本”形成强烈对 比的是,从识字开始,白岩松就 是一个爱读杂书的“狂热分子”。

1980年代,文学热席卷中 国。《人民文学》、《收获》这 些纯文学期刊,都达到了百万份 的发行量,白岩松的中学时代就 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度过的。

在那样一个“书店里有书也 没钱买书,更没有电脑和网络去 看书”的年代,白岩松所在的城 市有两个图书馆,为了能读到 书,他便拿着母亲的借书证,频 繁穿梭其中。这个在当时“只比 柜台高出半头”的男孩已经开始 嗜书如命了,“一个借书证已经 满足不了我读闲书的频率了!”

当时,母亲每把新的《十 月》、《当代》拿回家里,白岩 松就抢着去看。他还依稀记得, 当时尤爱科幻小说,比如《小灵 通漫游未来》、《飞向人马座》 以及凡尔纳的《海底两万里》, 还有中篇和长篇小说,比如《高 山下的花环》,等等。

当然,爱读书和他的家庭氛 围也分不开。白岩松的父亲、母 亲、姑姑、舅舅以及舅妈都是教 师,非常喜欢读书,而且他读什 么书,从来也不干涉。

如今,不少家长不愿让自己 的孩子去读课外书,或是闲书, 但在白岩松看来,“书无闲”,如 果非要定义课外书是闲书的话, 也还是一定要读,因为,“不从 闲书进,无法从正书出”——

一上来就读正书,孩子读不 进去,没有乐趣,慢慢地,他就 视读书为畏途,不进去了,这 就“瞎了”。而从“闲”进,就是为 了让孩子从兴趣出发,只有这 样,才能真正养成读书和聆听的 习惯。

白岩松的儿子也是一个书 迷。快小学毕业时,白岩松的孩 子迷上了金庸,并一口气读完了 金庸全集。之后,孩子便对清 朝、明朝的历史来了兴趣,便去 找这方面的书看。此外,孩子像 白岩松一样也喜欢上了摇滚乐, 但白岩松对此没有丝毫的紧 张,“可能很多人会认为这不是 瞎听吗,有什么用?但是,他在 听摇滚乐的过程中,每天翻译一 首歌词,英语水平上升得很快。 ”

谁的成长不是惊心动魄

对于孩子的兴趣,白岩松也 从不去刻意地培养,“只有让孩 子自由,才能成长得更快。”如 今,孩子的兴趣、爱好基本上都 是“耳濡目染”的结果,白岩松喜 欢看球,孩子也爱看球,白岩松 是阿根廷的球迷,孩子小名则叫 巴蒂。

甚至,从某种意义上来说, 白岩松对孩子兴趣的支持近乎 于“纵容”。曾有一次,在第二天 有课的情况下,他同意孩子在头 一天半夜看球,结果是孩子次日 放学回家骄傲地告诉他:“我们 班没有任何人敢这样。”如今, 孩子已经晋升为一支民间球队的 队长,白岩松对此有说不出 的“开心”。

同样地,白岩松并不认 为“看球是瞎看,没啥用”,这对 孩子的成长很重要。白岩松举了 个例子,孩子最喜欢的是曼城 队,有一场事关曼城队夺冠的比 赛,同样是在夜里看。在比赛接 近尾声时曼城队还是1∶2落后, 但就在最后的四五分钟,奇迹出 现了,曼城补时3分钟连入两球 逆转,夺冠!

“请问在人生中,哪有这么 好的机会,让孩子感受到不放 弃,结果可能会发生改变的例 子。课堂上给不了。”因此,即 便是在那天,孩子一直到两三点 还没睡,但白岩松相信,孩子第 二天上课一定比往常更认真。

白岩松相信这样一句话:阅 读打开世界,但是运动让人更早 地体验到分享、团队精神以及胜 败的意义。

外界通常对白岩松有一个误 解,就是作为一个全国人民都熟 知的“国脸”,他应该不是一个好 父亲,“他那么忙,哪来时间陪 孩子,又拿什么影响孩子?”

白岩松对此不置可否,但他 举了个例子,他家里住顶层,每 到晚上坐电梯回家。上了顶层 后,他都会摁下“1层”,让电梯 下去。因为晚上的大多数人都是 回家,如此方便其他回家的人, 缩短等待时间。后来,白岩松发 现,以后每晚回家,孩子非常自 然地也有了这个习惯,而他从未 跟孩子说过“你该怎么怎么做”的 话。

“家长是一个润物细无声的 角色,所谓言传身教,你认为这 个年龄的孩子,你天天摁在这 儿,跟他讲大道理有用吗?”白 岩松问。

孩子中考完的这个假期,白 岩松希望他多跑出去玩,让自己 放松放松,并开玩笑似地告诉 他,“你要是在这个假期学习, 我打断你的腿”,突然有一天, 孩子跑过来说,“老爸,我特想 学习”。“你每天翻译一篇歌词不 就行了?”白岩松说。

“你以为天天让孩子学习有 用吗,但是反过来,你不让他学 习,他再主动要求去学,就是出 于一种习惯和乐趣,这样不更好 吗?”白岩松说。

谈及自己对孩子的教育,白 岩松也常常回忆起自己的成长经 历。事实上,像第一次一起抽 烟,一起喝酒这样的哥们儿义 气,所谓的坏孩子生活离白岩松 也不远。他说,“把任何一代孩 子中学时代的成长真相,和盘托 出在父母面前的话,一定会让他 们感到惊心动魄!”有几个人没 打过架,有几个人没偷偷地抽过 烟、喝过酒,偷偷地单相思过? 白岩松认为,要接受这些,只要 它没有变成主体,就没问题,不 经历这些“好奇”,被改变,怎么 可能成长?成长,就是充满好 奇、波折,但也在不断地被校 正、改变。

就像很多父母对中学生谈感 情问题时所说的,“思想可以很 复杂,但行为要简单”,白岩松 对自己的孩子也是如此,他 说,“如果成长永远是一个模 式,顺理成章,阳光灿烂,洁白 无瑕,那不是成长,那是不合格 的文学创作。成长是真实、立体 的,也会让人有一些担心,但不 出格,守住底线就行。”

2013年7月18日星期四

你只知道老夫砸缸,却不知道那孩子是怎么掉进去的吧

司马光拍拍王安石的肩膀:“介甫,跟我斗?你还是太单纯了。” 王安石淡定地回击:“有什么了不起的?不就是砸个水缸嘛?换了我也一定会这么做,我和你比,只是少一个机会罢了。” 司马光眼中射出两道寒光:“机会,是自己创造的。你只知道老夫砸缸,却不知道那孩子是怎么掉进去的吧?”

2013年7月16日星期二

中国历史上唯一受到大 师级学者 赞誉的妓女

中国历史上唯一受到大 师级学者 赞誉的妓女

在“秦淮八艳”中,最有美貌 的,当 属陈圆圆;最温柔适意 的,为董小 宛;最有气度尊严、

神、最有勇气和胆魄 的,就是柳如 是。柳如是20余岁 时,嫁给了年过 半百的东林领 袖、

僚钱谦益。 南明弘光朝廷瓦解后,柳如 是夫妻 两人泛舟湖上,约定双双 投水自 尽。没想到钱谦益在船上 四顾茫 然,伸手探水再三,抬头 对柳如是 说:“今夜水太凉,我 们不如改日再 来吧!”“水冷有何 妨!”“老夫体弱,

”柳 如是想不到他所敬重

不堪寒凉。

的夫君竟然 说出这样毫无气节的话 来,深感 绝望,二话没说,转身就 扑向水 中。钱谦益仓皇失措,幸亏 船上 用人及时救起,柳如是没有死 成。 当代国学大师陈寅恪不仅赞 誉柳如 是为“女侠名姝”,并在八 十高龄双 目失明的情况下,为她 写了八十余 万字的专著《柳如是 别传》。使陈 先生“不能自已”的 不只是她绝代的 才华,更重要的 是她难能可贵的气 节。(本文摘 自《细说大明王朝36 大悬案》, 作者:向飞,出版社: 湖北人民 出版社

2013年7月4日星期四

抑郁症可能救了你的命!驾车人士必读:广东驾豪车撞死4人男子获刑5年 被认定抑郁发作。 附带“抑郁症攻略”

 

刚刚看完一本侦探小说,故事情节紧凑,人物高智商,擅长谋划。由此不免想到如果驾车人士为自己谋划一个“抑郁症患者“的护身符以备不时之需,未尝不是一个好方法。

(仅作技术层面的探讨,不涉及道德层面。读者可自行判断。)

攻略:

1,去医院看心理医生,声称自己工作压力大,几度想自杀并且有自残倾向。

2,留下医疗记录很重要,最好是有一个“精卫法医精神病司法鉴定所”的鉴定意见。

3,无意中给同事或者透露一下自己的病情。

4,把医生开的治疗抑郁症药物放在车上或者办公室备用。

5,仔细研读 《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三版)》“抑郁发作”的诊断标准,看看自己符合几条。不符合的创造条件也要“符合”。

6,将来有一天如果不幸驾车撞倒路人,一定要声称撞人前心感焦虑并产生自杀念头。要让公安机关查实,撞人后没有逃逸,要“神情恍惚守地”在车祸现场。在看守所羁押期间,需服用抗抑郁药物进行治疗。

7,事后对被害人家属给予了积极的赔偿,钱多的多出,钱少的少出。家属满意是必须的。

8,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公检法的工作是不能马虎的,经费上也要重点对待。

9,最好的效果就是人民检察院不起诉或者不抗诉;受害人及受害人家属没有异议,也不向检察院申请抗诉。

10,至此就可以体会“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的神奇了。

 

可以参考的成功案例:

去年8月11日晚,宝马男撞人后,技侦人员对肇事车辆进行勘察。南都记者 黄超 摄

  南都讯记者黄超 去年8月11日,东莞樟木头镇永宁路一男子驾驶一辆宝马越野车连环撞击路人,最终致4人死亡、2人轻伤、1人轻微伤。由于肇事者黄粤东家庭富裕,再加上其涉嫌患有抑郁症,该案一时间造成强烈的社会反响。近日东莞市中级人民法院以“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判其有期徒刑5年。

  羁押期间需服药治疗

  2012年8月11日19时许,黄粤东驾驶一辆宝马车从其位于樟木头镇永宁路的家中出发,原本打算开车到深圳市海边散心的他因走错路返回。当天晚上8时50分许,黄粤东驾车回到永宁路后,突然驾车撞向路边的行人及车辆,造成4人死亡、2人轻伤、1人轻微伤以及两辆小客车被损坏。事发后,警方调查,黄粤东在事发前有既往的“抑郁发作”病史,2011年曾经到医院接受过抑郁治疗。

  判决书显示,据黄供述,撞人前他心感焦虑并产生自杀念头。经公安机关查实,他撞人后没有逃逸,一直神情恍惚守在车祸现场。在看守所羁押期间,黄粤东一直需服用欧来宁等抗抑郁药物进行治疗。经广东精卫法医精神病司法鉴定所鉴定证实:黄粤东符合《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三版)》“抑郁发作”的诊断标准,被评定为限制刑事责任能力人。

  被认定为限制刑事责任能力人

  法院审理认为,被告人黄粤东在公共场所驾驶机动车辆故意撞击行人,其行为已构成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考虑到黄粤东为限制刑事责任能力人,且案发后留在现场并主动如实供述犯罪事实,有自首情节,在被告人家属积极代为赔偿并已得到被害人家属谅解的情况下,法院依法对其减轻处罚。依照相关法律规定,东莞中院依法公开宣判,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判处被告人黄粤东有期徒刑5年。

  据了解,事发后,黄粤东家属对被害人及被害人家属给予了积极的赔偿,被害人家属对黄粤东的行为给予了谅解。宣判后,东莞市人民检察院未对本案提出抗诉;被害人及被害人家属未就判决结果提出异议,也未向检察院申请抗诉。

  链接

  肇事者赔偿被害人345万元

  据悉,在8·11宝马撞人案中,肇事者家属对死伤者的赔偿总额超过3 4 5万元。其中李某中一家四口因事故造成三死一伤,其家属获赔276万余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