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意中看到下面主流媒体的一篇文章,很有想法。
改天再写。
给我一个机会我也“潜绩”一把!!!
甘心做“潜绩”必有大作为
7年里她没有成果显赫的大奖,也没有一鸣惊人的论文。该所领导对她一直特别“呵护”,因为他们执着地认定一个理──
甘心做“潜绩”必有大作为
该研究所在运用奖励“指挥棒”引导人才成长方面,有件事让记者特别感动──
某中心研究室主任何元智,博士毕业时,被所里作为卫星通信系统方面的急需人才引进。
然而,7年过去了,她没有一项成果获大奖,也没有一篇论文发表在国家核心期刊上,可提前晋级晋职、评任高工,当选国家“863计划”先进个人、全军巾帼建功先进个人等荣誉,她都有了。
当时,这件事不少人不认可:没有过硬的成果,凭啥这样“呵护”她?没想到,此后的两年时间内,何元智先后拿回1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成为卫星通信领域的知名专家。
大家这才看到,贡献值、工作量、潜力优势等诸多因素,都是度量人才的标尺。谈及此事,政委李成军感慨地说:“一些人经常讲,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但内心深处又喜欢‘速生林’。其实,‘速生林’里永远长不出‘栋梁’。”
“培养栋梁之材,前提是领导能够‘板凳坐得十年冷’,尔后才是人才‘十年磨一剑’。”李成军认为,科研开发的实践舞台,是培育科技领军人才的最好平台,有的高新尖项目长达10年,成果形成周期更长。如果单纯用奖项作标尺,很多人就不会有今天这样的大作为。
记者在该研究所看到,为了“虚”绩“实”用,所党委专门制定了《科研工作绩效评定标准和实施办法》,使贡献大、有潜力、出精品的人,有了成长进步的制度保障。
某中心研究室副主任何志东,4年7上雪域高原,在海拔4300米处建成了全军海拔最高的战役指挥所,虽然他没有拿大奖,但他立了大功。所里就把他作为特殊人才,两次给他记三等功,报批军队优秀专业技术人才三类岗位津贴。现在,他成为所里指挥所系统方面的核心骨干。
有了方圆,规矩就成导向。该所原所长董尤心告诉记者:“获得国家特等奖的某一体化指挥信息系统,军内外300多个单位8000多人参加,但报奖时只能署
15个人名,尽管研究所里有一大批人做出了突出贡献,但没有一人要署名,而是人人要活儿。结果,这些人没署名却走向了更大成功。”
对此,某中心工程师阮启明的理解是:“虽说十年磨一剑,但十年未必都能磨一剑,有的即使有‘剑’,也可能‘剑在匣中人未识’。作为领导,要想让‘磨剑
人’天天磨剑,就得给他磨剑的力量。”诚如斯言。阮启明博士毕业到该所报到时,对从事的工作是“门外汉”,后来经过所领导和同事的传帮带,5年后他获得了
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成为软件开发骨干。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