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4月28日星期日

转:新京报对云无心的报道《美国食品安全现状》

转:新京报对云无心的报道《美国食品安全现状》

推荐文章:美国食品安全现状
“美国的许多食品事件没有让美国人大呼小叫‘还有什么是安全的’,但相似的事情发生在中国,就会被炒作成‘没有什么可吃’。”云无心在微博上说,中国食品固然问题不少,但是他们所说的“食品令人放心”的国外也只是“想象中的国外”。如果他们对国外食品的了解跟我一样多的话,就会明白:按照他们的标准,至少在美国也没有什么食品是能吃的。云无心以其多年在美国生活和进行科研的经验,为我们还原一个真实的美国食品安全原貌。
云无心
清华大学生物学硕士、美国普渡大学农业与生物系食品工程专业博士,现在美国从事蛋白质应用方面的研究。与众多“专家”名目繁多的称谓不同,云无心的自我介绍上只写着“业余时间把现代食品技术的常识介绍给公众”,以点明自己“民间科普作者”的身份,他的文章内容如他所说“不能提高你的厨艺,不能让你多活几十年,没有百病不生的智慧。”云无心在不经意间就拥有了许多权威机构无法达到的权威性。2006年以来,伴随着国内发生的一系列公共卫生和食品安全事件,人们记住了这位科普作者的网名,以及他平实易懂又在理的“吃的真相”。
我国与国外食品安全标准大同小异
首先来看食品安全标准,在一个缺乏信任的大环境中,标准问题的争执,是许多人认为的“源头问题”。实际上,标准只是这个监管体系的一部分而已。以国人关注的食品添加剂的使用举例,云无心说:“美国的食品添加剂的种类比中国多,多数标准与中国的差不多,有的严格一些,有的宽松一些。食品添加剂主要是用于加工食品中,而美国社会的加工食品消费量比中国要大得多,所以美国人吃下去的食品添加剂应该会比中国人多一些。”
没有听错,在诸多的有关食品的标准上,我们与国外的相比,大同小异,但还有很多其它因素影响着食品安全的结果,云无心说,中国的食品标准并没有什么明显问题,只要能够得到切实执行,足以保护公众健康。
这样看来,企业是否按规范生产,执行标准才是最大的问题。云无心认为,现在对标准的争吵往往是发泄对主管部门的不满和情绪之争。不健康食品主要是因为没有遵守标准产生的,不管制定什么样的标准,如果得不到执行完全没有用。
 美国的食品大企业会被特殊关照
关于执行,谁都知道要加强监管力度。但云无心觉得,一个市场、一个行业,是由其中的“巨头”来稳定的。只要最大的那几个企业“没问题”,那么消费者就能够得到“放心食品”。即使有非法生产的食品出现,也只能通过非法渠道。对于广大从正规渠道购买食品的消费者,问题食品影响也就很有限。云无心举例美国政府对于大规模养鸡场的严格要求,造成了不多的大养鸡场,却提供了全美99%以上的鸡蛋。“只要这些鸡场被管好了,市场上的鸡蛋就会有保障。至于那些小农场,不管执行得怎么样,都不会搅起太大的风浪。”云无心认为,对于消费者来说,如果他们不愿意购买来自于被严格监管的大养鸡场的鸡蛋,愿意去相信小鸡场的信誉,遇到了问题也是自己“愿赌服输”,实在是怪不到监管部门的头上。
当然,这并不是说有了监管,大企业生产的东西就一定没有问题,美国同样出现了几亿只鸡蛋被召回的事件。这正说明了两个问题:事后应急只能“毖后”,不能防患于未然,所以美国要搞出《食品现代化法》;大企业会被“特别关照”,尽管监管造成他们损失惨重。“像辉瑞被罚23亿美元的案例更是监管大企业的典型。23亿美元大致相当于辉瑞一年利润30%,但为了净化行业,砍掉最大的那只猴子的一只手,会有效地让别的猴子们老实许多。”云无心说。
让市场选择才能从善如流
负责德国大肠杆菌毒素检测的某公司经理Nir Nimrodi 接受采访时曾说,在西方,公众对微生物污染,食品中毒事件采取的是零容忍的严厉态度。美国也有很多食品安全事件发生,比如曾有家花生酱生产商,其花生酱被沙门氏菌感染,从开始的矢口否认到被迫承认很艰难。不久,这家公司不得不申请破产保护,因为它所有的产品都卖不出去。
“没有哪个牌子的食物是非吃不可的,甚至没有哪种食物是非吃不可的。食品的替代性很强,一个企业的产品失去了市场,很快就会有另一个出来填补。”云无心说。对于食品行业来说,如果出现食品安全问题,只要如实公布问题产品的信息,消费者用自己的消费行为就可以自然做出选择,优胜劣汰的前提是信息公开、透明、公正。“向消费者通报”这一举措已经足以震慑整个行业。充分利用市场的惩罚功能,可以大大降低主管部门的工作负荷。
 主管部门应保证把食品信息如实传达给公众
公众做出自己的消费选择的理性依据往往诉求于监管部门能及时、准确地公开相关的“哪些可以吃”、“哪些不该吃”。监管不力是许多人对目前食品安全问题严峻现状的一个归因。
没有绝对安全的食品。云无心说,主管部门能够做到的就是“尽力降低风险”。风险的降低,又是以生产成本的增加为代价的。也就是说,食品的安全风险与生产成本,是需要权衡的两端。主管部门的立法与执法目标,不应是“决定什么能吃”,而是保证把食品的“科学信息”如实地传达给公众。比如面粉增白剂与合成色素,不管“禁”还是“不禁”,相关部门的决定都会受到批评。对这种学术界认为“可以用”,而公众中“不该用”的呼声也很高的东西,主管部门不应简单地基于哪方面的声音大而做出一个“能吃”或“不能吃”的决定,而应该尊重问题的复杂性。
云无心说,不管是美国还是欧盟,都有一些“有争议”的食用成分是“允许用”,但是强制生产者如实标明是否使用的信息。这样对于执法的要求更高,但它是合理监管无法回避的问题。
微博新知
@松鼠云无心:关于依云矿泉水中的亚硝酸盐超标:1、天然矿泉水中存在亚硝酸盐,未经处理不与人接触跟是否超标无关;2、超标说明水质不合格,质检有漏洞;3、国家标准0.1ppm足以保护健康而且不难达到;4、喝“高档矿泉水”本来就只有装身份的意义,跟安全无关,跟营养也无关。
@松鼠云无心:关于“西瓜打针”的传说:1、通过注射来增加红色和甜度这事儿很像儿童文学。西瓜那么大,注射之后如何才能扩散均匀?即使是能,需要多长时间?在此期间,西瓜不会烂掉么?2、甜蜜素和胭脂红都是合法的食品添加剂。即使真的能用它们把西瓜变甜变红,其用量也不容易达到有害的量。
热点问答
美国的食品添加剂都会如实标注
Q现在国人对食品添加剂的恐慌空前,如果说美国在食品添加剂方面有优点值得我们学习,是什么呢?
A:一是食品添加剂本身是合格产品;二是如果食品使用了食品添加剂就会如实标注。
Q能否具体谈谈,美国如果出现食品安全事件,一般的处罚流程和措施有哪些?
A:一般是企业召回产品、FDA发布公告、受害者索赔。但索赔是双方和解或者走法律途径,不是由主管部门来进行的。美国几乎每周都有数起食品召回信息发布,闹到处罚或者赔偿的真不多。多数事件,都是某个环节发现了问题,向FDA报告;FDA确认问题,发布公告或者警告要求企业纠正,企业“自愿召回”。细菌超标、标注不实等,都是食品召回的常见原因。而在中国,食品召回还仿佛是传奇故事。
Q在美国的食品安全体系中,似乎给予了企业充分的自主权。之前我有了解,其实,许多食品企业,他们的企业标准是高于国家标准的。企业标准和国家标准的关系究竟如何?
A:所有国家的企业标准都不能低于国家标准,但是企业标准是企业自己的事情,不能拿这个来说事。另外,在美国,一种新食品成分的“安全审查”是生产者自己进行的,“使用标准”也由生产者自己制定,只要FDA对提交的材料挑不出错就可以通过。
Q你认为相关的食品领域报道目前存在哪些问题呢?
A:生产者、管理者和消费者,是食品安全相关的三角。中国的食品现状确实不容乐观,没有道德底线的生产者不少,管理部门在执法和信息公开方面也有诸多不足。而消费者,最关心食品安全,却又处于信息不对称的弱势一方。媒体的天职是如实提供信息,而不是代替主管部门来做出判断。质疑与批评都是应该的,但批评和质疑需要建立在客观事实和逻辑理性的基础上。脱离了事实基础和逻辑理性,煽情、歪曲、夸大、臆断,不仅无助于现状的改善,反而让问题更加恶化。
国内的食品报道,太多“先定调子”,然后去选择“符合预设立场的信息”,无视“不符合预设立场的信息”,有些素质低下的报道甚至歪曲事实。

凤凰卫视评论员

凤凰卫视评论员

2013年4月27日星期六

转:新京报对云无心的报道《美国食品安全现状》

转:新京报对云无心的报道《美国食品安全现状》

推荐文章:美国食品安全现状

“美国的许多食品事件没有让美国人大呼小叫‘还有什么是安全的’,但相似的事情发生在中国,就会被炒作成‘没有什么可吃’。”云无心在微博上说,中国食品固然问题不少,但是他们所说的“食品令人放心”的国外也只是“想象中的国外”。如果他们对国外食品的了解跟我一样多的话,就会明白:按照他们的标准,至少在美国也没有什么食品是能吃的。云无心以其多年在美国生活和进行科研的经验,为我们还原一个真实的美国食品安全原貌。

云无心

清华大学生物学硕士、美国普渡大学农业与生物系食品工程专业博士,现在美国从事蛋白质应用方面的研究。与众多“专家”名目繁多的称谓不同,云无心的自我介绍上只写着“业余时间把现代食品技术的常识介绍给公众”,以点明自己“民间科普作者”的身份,他的文章内容如他所说“不能提高你的厨艺,不能让你多活几十年,没有百病不生的智慧。”云无心在不经意间就拥有了许多权威机构无法达到的权威性。2006年以来,伴随着国内发生的一系列公共卫生和食品安全事件,人们记住了这位科普作者的网名,以及他平实易懂又在理的“吃的真相”。

我国与国外食品安全标准大同小异

  首先来看食品安全标准,在一个缺乏信任的大环境中,标准问题的争执,是许多人认为的“源头问题”。实际上,标准只是这个监管体系的一部分而已。以国人关注的食品添加剂的使用举例,云无心说:“美国的食品添加剂的种类比中国多,多数标准与中国的差不多,有的严格一些,有的宽松一些。食品添加剂主要是用于加工食品中,而美国社会的加工食品消费量比中国要大得多,所以美国人吃下去的食品添加剂应该会比中国人多一些。”

  没有听错,在诸多的有关食品的标准上,我们与国外的相比,大同小异,但还有很多其它因素影响着食品安全的结果,云无心说,中国的食品标准并没有什么明显问题,只要能够得到切实执行,足以保护公众健康。

这样看来,企业是否按规范生产,执行标准才是最大的问题。云无心认为,现在对标准的争吵往往是发泄对主管部门的不满和情绪之争。不健康食品主要是因为没有遵守标准产生的,不管制定什么样的标准,如果得不到执行完全没有用。

 美国的食品大企业会被特殊关照

  关于执行,谁都知道要加强监管力度。但云无心觉得,一个市场、一个行业,是由其中的“巨头”来稳定的。只要最大的那几个企业“没问题”,那么消费者就能够得到“放心食品”。即使有非法生产的食品出现,也只能通过非法渠道。对于广大从正规渠道购买食品的消费者,问题食品影响也就很有限。云无心举例美国政府对于大规模养鸡场的严格要求,造成了不多的大养鸡场,却提供了全美99%以上的鸡蛋。“只要这些鸡场被管好了,市场上的鸡蛋就会有保障。至于那些小农场,不管执行得怎么样,都不会搅起太大的风浪。”云无心认为,对于消费者来说,如果他们不愿意购买来自于被严格监管的大养鸡场的鸡蛋,愿意去相信小鸡场的信誉,遇到了问题也是自己“愿赌服输”,实在是怪不到监管部门的头上。

  当然,这并不是说有了监管,大企业生产的东西就一定没有问题,美国同样出现了几亿只鸡蛋被召回的事件。这正说明了两个问题:事后应急只能“毖后”,不能防患于未然,所以美国要搞出《食品现代化法》;大企业会被“特别关照”,尽管监管造成他们损失惨重。“像辉瑞被罚23亿美元的案例更是监管大企业的典型。23亿美元大致相当于辉瑞一年利润30%,但为了净化行业,砍掉最大的那只猴子的一只手,会有效地让别的猴子们老实许多。”云无心说。

让市场选择才能从善如流

  负责德国大肠杆菌毒素检测的某公司经理Nir Nimrodi 接受采访时曾说,在西方,公众对微生物污染,食品中毒事件采取的是零容忍的严厉态度。美国也有很多食品安全事件发生,比如曾有家花生酱生产商,其花生酱被沙门氏菌感染,从开始的矢口否认到被迫承认很艰难。不久,这家公司不得不申请破产保护,因为它所有的产品都卖不出去。

  “没有哪个牌子的食物是非吃不可的,甚至没有哪种食物是非吃不可的。食品的替代性很强,一个企业的产品失去了市场,很快就会有另一个出来填补。”云无心说。对于食品行业来说,如果出现食品安全问题,只要如实公布问题产品的信息,消费者用自己的消费行为就可以自然做出选择,优胜劣汰的前提是信息公开、透明、公正。“向消费者通报”这一举措已经足以震慑整个行业。充分利用市场的惩罚功能,可以大大降低主管部门的工作负荷。

 主管部门应保证把食品信息如实传达给公众

  公众做出自己的消费选择的理性依据往往诉求于监管部门能及时、准确地公开相关的“哪些可以吃”、“哪些不该吃”。监管不力是许多人对目前食品安全问题严峻现状的一个归因。

  没有绝对安全的食品。云无心说,主管部门能够做到的就是“尽力降低风险”。风险的降低,又是以生产成本的增加为代价的。也就是说,食品的安全风险与生产成本,是需要权衡的两端。主管部门的立法与执法目标,不应是“决定什么能吃”,而是保证把食品的“科学信息”如实地传达给公众。比如面粉增白剂与合成色素,不管“禁”还是“不禁”,相关部门的决定都会受到批评。对这种学术界认为“可以用”,而公众中“不该用”的呼声也很高的东西,主管部门不应简单地基于哪方面的声音大而做出一个“能吃”或“不能吃”的决定,而应该尊重问题的复杂性。

  云无心说,不管是美国还是欧盟,都有一些“有争议”的食用成分是“允许用”,但是强制生产者如实标明是否使用的信息。这样对于执法的要求更高,但它是合理监管无法回避的问题。

微博新知

  @松鼠云无心:关于依云矿泉水中的亚硝酸盐超标:1、天然矿泉水中存在亚硝酸盐,未经处理不与人接触跟是否超标无关;2、超标说明水质不合格,质检有漏洞;3、国家标准0.1ppm足以保护健康而且不难达到;4、喝“高档矿泉水”本来就只有装身份的意义,跟安全无关,跟营养也无关。

  @松鼠云无心:关于“西瓜打针”的传说:1、通过注射来增加红色和甜度这事儿很像儿童文学。西瓜那么大,注射之后如何才能扩散均匀?即使是能,需要多长时间?在此期间,西瓜不会烂掉么?2、甜蜜素和胭脂红都是合法的食品添加剂。即使真的能用它们把西瓜变甜变红,其用量也不容易达到有害的量。

热点问答

  美国的食品添加剂都会如实标注

  Q现在国人对食品添加剂的恐慌空前,如果说美国在食品添加剂方面有优点值得我们学习,是什么呢?

  A:一是食品添加剂本身是合格产品;二是如果食品使用了食品添加剂就会如实标注。

  Q能否具体谈谈,美国如果出现食品安全事件,一般的处罚流程和措施有哪些?

  A:一般是企业召回产品、FDA发布公告、受害者索赔。但索赔是双方和解或者走法律途径,不是由主管部门来进行的。美国几乎每周都有数起食品召回信息发布,闹到处罚或者赔偿的真不多。多数事件,都是某个环节发现了问题,向FDA报告;FDA确认问题,发布公告或者警告要求企业纠正,企业“自愿召回”。细菌超标、标注不实等,都是食品召回的常见原因。而在中国,食品召回还仿佛是传奇故事。
  Q在美国的食品安全体系中,似乎给予了企业充分的自主权。之前我有了解,其实,许多食品企业,他们的企业标准是高于国家标准的。企业标准和国家标准的关系究竟如何?

  A:所有国家的企业标准都不能低于国家标准,但是企业标准是企业自己的事情,不能拿这个来说事。另外,在美国,一种新食品成分的“安全审查”是生产者自己进行的,“使用标准”也由生产者自己制定,只要FDA对提交的材料挑不出错就可以通过。

  Q你认为相关的食品领域报道目前存在哪些问题呢?

  A:生产者、管理者和消费者,是食品安全相关的三角。中国的食品现状确实不容乐观,没有道德底线的生产者不少,管理部门在执法和信息公开方面也有诸多不足。而消费者,最关心食品安全,却又处于信息不对称的弱势一方。媒体的天职是如实提供信息,而不是代替主管部门来做出判断。质疑与批评都是应该的,但批评和质疑需要建立在客观事实和逻辑理性的基础上。脱离了事实基础和逻辑理性,煽情、歪曲、夸大、臆断,不仅无助于现状的改善,反而让问题更加恶化。

  国内的食品报道,太多“先定调子”,然后去选择“符合预设立场的信息”,无视“不符合预设立场的信息”,有些素质低下的报道甚至歪曲事实。 

2013年4月14日星期日

关于奶粉与婴幼儿的九点常识

关于奶粉与婴幼儿的九点常识Comments>>

云无心 发表于 2013-03-04 14:53 | Tags 标签:原创, 奶粉

香港限购奶粉的新闻一出,立刻成为热点。我无意参与对这个限购令的讨论,但有兴趣探讨中国社会对奶粉的“非理性需求”。下面总结关于奶粉与婴幼儿营养常识。其中的常识来源于WHO、美国儿医协会以及国际学术共识,并非“云无心认为”。如果与来自于广告宣传、电视专家、儿医、明星、公婆、父母、亲戚、朋友、同事等等各种渠道的不同,请自行决定,不要再问“到底该信谁”的问题。

1、 国内说的“奶粉”通常指营养成分经过调整的“配方奶粉”,跟把牛奶干燥得到的“普通奶粉”完全是不同的食品。

2、 母乳是婴儿的最好食品,在可能的条件下应追求母乳喂养。婴儿配方奶“第二,但已足够好”,是唯一可以替代母乳的婴儿食品。母乳喂养的父母不必有优越感,因为客观条件所限而不得不采用配方奶的父母也不必感到内疚或有压力。

3、 周岁之前,婴儿的营养主要应来自于母乳或配方奶,即使添加了辅食也不是营养的主要来源。“几个月后的母乳没有营养”与实际不符。

4、 周岁之后,母乳依然有营养,有条件的可以继续喂到两岁甚至更长的时间。

5、 周岁之后,幼儿的营养应该主要来自于常规食物,奶只是食谱的的一个组成部分。孩子的营养取决于整个食谱,所以调整了营养成分的“配方奶”没有必要。全脂牛奶即可,两岁之后逐渐转换到低脂与无脂牛奶。

6、 周岁之后直到成年,对奶制品的需求可以用酸奶、奶酪、普通奶粉、加钙豆奶代替。

7、 所谓的“二段三段配方奶粉”本身没有什么问题,但是没有营养上的必要性,所以性价比很低。

8、 上班族“背奶”需要付出许多努力,但是其难度被许多人夸大了。泵出来的奶细菌很少,在无菌容器中可以常温保存几个小时,冷藏保存几天。所以即使没有冰箱,只要用简易的保温设备(比如冰袋、保温壶加冰块等)就可以解决保存问题。没有专用泵奶场所的确是目前中国工作场所的普遍问题,除了母亲自己想办法解决之外,应该呼吁全社会建立这种并不需要太多成本的“人性化设施”。

9、 “尽量母乳”并不是“没有母乳就让孩子饿着”。“背奶”的母乳可能不够,用配方奶的补充很正常。实际上,在产假比中国短得多的美国,“混合喂养”是常态。

因为“几个月后的母乳没有营养”而用奶粉代替母乳、“为了母亲保持身材” 而选择奶粉、周岁之后的孩子追逐奶粉(包括“二段三段奶粉”)的,属于“非理性需求”。如果没有这些非理性需求的存在,“奶粉供应危机”会大大缓解。

“国内的奶制品不安全,所以只能选择进口奶粉”,对婴儿可以算是一种谨慎的做法,但对周岁以上的的孩子也并非理性选择。国产奶制品出过许多问题,但是它存在安全问题的可能性并不比中国市场上的其他食品更高。这些孩子的主要的食品还是“天朝的不安全食品”,追逐价格昂贵、营养必要性很低的配方奶粉,只是一叶障目。

2013年4月3日星期三

新年狂想曲

这一年,“我爸是李刚”拉开了中国人拚爹的序幕,大量的富二代官二代用他们的行动告诉我们:人生最重要的不是你自己,而是你老子。

    这一年,重庆的打黑运动让我们明白: 电视上经常看到的那些衣着光鲜,人模狗样的公仆,他们往往在下一刻就变成了黑老大。而你是公仆还是黑社会,关键看你有没有站错队。

    这一年,国与民争利达到高潮,财政收入连创新高,人民饭碗却营养不良。GDP世界第二,百姓收入勉强苟活,房市彻底沦为多数人的浮云。而盛会,依然在一个叫隆重的地方举行。

    这一年,在苹果砸中牛顿沉寂数百年后, 以数码产品的姿态席卷全球。让我们看到,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是:大家一起出门,有人去买苹果五代,而有人却买不起五袋苹果。

  这一年,各地下雨全是百年不遇,武汉的海景成为新的城市名片。成都、长沙、南京纷纷在报纸上表示自己是特大号护舒宝,流量再多也不用担心,随即就被老天爷一个无情的耳光扇过去。

    这一年,高铁恍如一夜之间长满祖国各地 ,人们用高于普车数倍的价格向铁道部购买时间 ,而那些时间充裕的人因普车的取消也不得不买 几个小时,然后在目的地玩,来消磨时间。号 称世界领先的动车出轨了,人们悲怆的发现,吃的、住的、坐的竟没有一种能让人淡定。对于善良 的中国人来说,打酱油比抢碘盐还来得更轻松和毫无风险。

    这一年,雷公也成了弱势群体,悲催的替铁道部背了黑锅。当我们在盘点中国事故责任 人时,发现他们分别是临时工、临时工、临时工 。。。还有雷公,这时玉帝大叫道:他也是临时工。

这一年,几万元的校车,装60多个学生。几十万元的公车,装一个领导干部。他们对 医疗不重视,因为他们有高干病房; 他们对教育 不重视,因为他们的孩子留洋; 他们对食品安全不重视,因为他们有特供食品;他们对堵车不重 视,因为他们出行警车开道; 他们对国家未来不 重视,因为他们妻儿已经移民美国! 他们对维稳很重视,因为他们怕失去这些!这就是我们的领导!能买光全世界的飞机,却买不起一辆校车; 能把卫星送入太空, 却造不了一座小桥;能在外国花数亿人民币,却不肯多几所小学;一年能吃掉几十艘航母,却逼着孩子捐出午饭钱。

    这一年,在中国最牛的事情: 1、车“超载”了,车胎没爆,桥却压塌了。 2、出动万人,击毙一逃犯,数百人立功。3、花1.8亿,塌一大桥,无一人负责。 4、每个倒塌的桥面上,必然趴着数不清的蛀虫。管你塌不塌,捞完走人。 5、也许在中国能安全过桥的只有云南米线了 !

    这一年,中国创造了一个世界顶级品牌:洪磊牌复读机。

这一年的总结我们以一个吃牛肉面的故事结束,某男子去面馆要了一碗牛肉面,可是面上来 后没看到一块牛肉。就气得把老板叫来,牛肉面 怎么没有牛肉?老板淡淡地说:“别拿名字当真 ,难道你还指望从老婆饼里吃出老婆吗?你什么 时候看见人民大会堂里面坐过人民?真正代表人民的当不了人大代表。郎咸平、于建嵘、郭一平他们代表人民,但他们只能是网民。凡是门口挂 “人民”二字招牌的地方,均岗哨林立,充分体现了“人民”的崇高。这些地方一般都是人民无法随意进出的,像“人民政府”、“人民法院”等等……好 不容易找到一个“人民银行”,还不办理储蓄业务 。只有“人民医院”的门可以随意进出,却是人民 都不愿意进去的地方!!!

    2012年过去,总结起来,跟往年一样:“杯具”的一年,纠结的一年。。。

    这年头,部长干了编辑的活,干爹干了老公的活,小三干了纪委的活,城管干了地痞的活,教授干了流氓的活,连黄灯都干了红灯的活,倒是让人活不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