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9月18日星期三

宇宙诞生记再出新版本(图)

宇宙诞生记再出新版本(图)

2013/9/19 01:17来源: 科技日报

  今日视点

  宇宙学家们最新提出的观点向大爆炸理论发起了挑战,他们认为,所谓宇宙大爆炸只不过是四维恒星塌缩所产生的“海市蜃楼”。

  英国《自然》杂志网站近日在报道中指出,黑洞的视界是一个球面,宇宙间的任何事物进入该视界内,都是有去无回。在一个更大的四维“体宇宙”中,黑洞可能拥有一个三维视界,或许当这一视界形成时,孕育出了一个全新的三维宇宙。

  和宇宙大爆炸理论说再见?

  或许,现在到了我们和宇宙大爆炸理论说再见的时候了。宇宙学家们如今推测,宇宙由第四维度的恒星塌缩成黑洞时喷射出的“断壁残垣”组成,这一假设将有助于科学家们解释为什么宇宙从各个方向看起都是如此整齐一致。

  标准的大爆炸理论告诉我们,宇宙由一个密度无穷大的点(奇点)爆炸而来。加拿大圆周理论物理研究院的天体物理学家尼耶希·阿夫肖迪说:“几乎所有的宇宙学家们都认为,宇宙可能源于奇点。”

  但是,没有人知道是什么促成了这一爆发过程:已知的物理学法则无法告诉我们在那一刻宇宙究竟上演了什么样的“剧情”。

  而且,现有的宇宙学也很难解释,这样暴烈的大爆炸如何产生一个温度几乎完全均匀的宇宙,因为,自从宇宙诞生以来,似乎没有足够的时间让宇宙的温度达到平衡。

  对于大多数宇宙学家来说,有关宇宙的这种一致性最合情合理的解释是,在时间开始后不久,某种未知的能量(科学家们现在称之为“暗能量”)使年轻的宇宙以超过光速的速度快速暴胀。这样一来,各处温度大致一样的一小块就衍生成为我们今天看到的宇宙。但是,阿夫肖迪强调称:“宇宙大爆炸如此混乱,因此很难厘清是否真的是一块匀质的小片段膨胀成为今天我们看到的宇宙。”

  宇宙仅仅是一个三维膜?

  阿夫肖迪的论文发表在arXiv上,在这篇论文中, 他和同事提到了由包括德国慕尼黑大学的物理学家戈尔·德瓦利在内的研究团队2000年提出的一种假设模型。在这一模型中,我们目前身处的三维宇宙是一张膜,在具有四个空间维度的“体宇宙”中漂浮。

  阿夫肖迪团队认为,如果这个“体宇宙”包含有自身的四维恒星,那么,有些恒星可能会塌缩,形成四维黑洞,我们身处宇宙中质量庞大的恒星的运作方式也是如此:它们会像超新星一样爆发,将其外层物质猛烈喷射出来,而其内层则同时塌缩成一个黑洞。

  在我们的宇宙中,一个名为视界的球形表面就像孙悟空画的圆一样,将黑洞限定在其中。在一个普通的三维空间内,视界会吸收二维物体,在黑洞内部制造出一个边界;然而,在体宇宙中,四维黑洞的视界将是一个三维的物体——一个名为“超球面”的形状。当阿夫肖迪团队为一个四维恒星的死亡建模时,他们发现,恒星死亡时喷射出的物质会在三维视界周围形成一个三维膜,这个三维膜也会缓慢膨胀。

  作者们据此假设,我们生活的三维宇宙或许正是这样的一个膜,而且,我们探测到的膜的生长被认为是宇宙的膨胀。阿夫肖迪说:“宇宙学家们观测到了这种膨胀,并且据此推断宇宙始于一场大爆炸,但这仅仅只是海市蜃楼。”

  膜宇宙学是物理学上超弦理论和M理论的一个分支,专门研究宇宙膜。该理论认为,宇宙其实是镶在一些更高维度的膜上。膜理论也研究那些更高维度的膜对我们宇宙的影响。

  矛盾仍然存在

  这一模型也自然而然地解释了我们身处的宇宙的一致性。因为这一四维体宇宙在过去可能已经存在了无限长的时间,因此有足够的机会让其不同部分达到平衡,我们的三维宇宙很可能承袭了这种平衡。

  然而,这一模型也存在一些问题。今年年初,欧洲航天局的普朗克空间天文台公布的数据表明,宇宙微波背景内存在轻微的温度波动。宇宙微波背景是散布于宇宙空间的微波辐射,显示了自大爆炸之后,宇宙在不断冷却的事实。这一观察模型同标准的大爆炸模型和宇宙不断膨胀等预测相吻合。但是,普朗克空间天文台观测到的黑洞模型与现在的黑洞模型偏离了4%。阿夫肖迪表示,他正在对自己的理论模型进行精炼,希望能解决这一偏离。

  尽管存在着这一矛盾,但德瓦利仍然认为,阿夫肖迪研究团队用这种灵巧的方式来否定宇宙大爆炸模型值得赞扬。德瓦利说:“奇点是宇宙学中最基本的问题,阿夫肖迪团队有望改写历史。”

  德瓦利同时也补充道,尽管普朗克天文台的实验结果“证明膨胀是正确的”,但他们也留下了一个问题,那就是膨胀是如何发生的,最新研究或许有助于证明,膨胀是由宇宙通过一个更高维度的现实运动所触发。

2013年9月17日星期二

英退休医生建议:遇暴力抢劫iPhone 5s 可抛弃食指

英退休医生建议:遇暴力抢劫iPhone 5s 可抛弃食指

上周备受瞩目的iPhone 5s发布,这款苹果新机添入了此前呼声颇高的指纹识别功能Touch ID——只有用户指纹信息与系统匹配才可解锁。不过这一功能也立刻引来批评,更有人质疑指纹识别可能会引一场血案——原本只是丢了iPhone破财消灾,现在却得再搭上一根手指。资讯网站BusinessInsider撰文分析,为网友支招——遭遇iPhone 5s抢匪,你该贡献哪根手指(或是脚趾)?

iPhone 5s指纹识别功能引质疑

究竟该抛弃哪根手指?

很多人会选择小拇指,不过这可能并不是最佳的答案:一位英国退休外科大夫的意见,那就是,食指。很多人都误以为这是最重要的一根手指,不过其实在它阵亡之后,中指、无名指、小指也都能替代它的作用。

实际上,小指有着重要作用,不该舍弃。大拇指是灵长类动物的一大标志,是人类进步的跳板,而小拇指负责的则是表达反对。纽约大学关节疾病医院“手”外科助理表示,小指有着很多的任务,有些时候其他几个只是它的帮手。

其他三个——食指、拇指、中指精于调整,却无法替代迷你的小拇指的任务。也就是说,如果有一天,你的小拇指遭到截肢,那么日常生活中拿起一些小物件的难度就会大增。在使用刀、叉等精密工具时,人们总会使用拇指、食指、中指。

可以快速感受一下这个简单的测试:

不用小指的情况下,尝试提起重物;然后使用小指,不用食指的情况下提起重物。你会突然发现,丢掉自己的小指是多么愚蠢的事情。

于是又到了另外一个问题:如果抢匪需要你的一根脚趾,你要献出哪一根?

这一点上仍然有不少争议,不过外科大夫表示,小脚趾其实重要性也非常突出——小脚趾在脚的最外侧,能够负责保持人的平衡。不过大脚趾的重要性更重,因为它能够在人类行走的时候,提供推地力。“我很有可能去选择第三或第四根脚趾。”

《科学美国人》(Scientific American)的说法则更为乐观,甚至指出丢掉大脚趾也不那么可怕。“缺少一根脚趾可能会影响行走速度,但是并不代表你将从此无法走路。你起初可能会看上去像个跛子,不过适应一段之后,就能够调整自己的步态,并且通过培养脚步肌肉来平衡身体,弥补失去脚趾带来的不便。”

英国诺维克公园医院(Northwick Park Hospital),深入研究每一个脚趾的重要性,并给他们作出了排名:大脚趾担负30%的工作,而小脚趾仅为9%,脚趾从大到小,需要负担的压力也依次递减。

担负压力递减

站立的时候也是相同的,小脚趾的使用率最低。

站立时的脚趾使用率比对。

行走的时候同样如此。

行走时的脚趾压力比对

不过这家医院总结到:临床实践证明,行走过程中,脚趾负担压力依次降低,需要尽一切可能保住每一根脚趾头。

因此,在遇到恶毒的iPhone劫匪时,献上你的食指,或者第四根脚趾。

2013年9月16日星期一

新加坡撕下中国房地产的强盗面具

新加坡撕下中国房地产的强盗面具
(2013-8-23 7:08:30)
标签:新加坡 强盗面具 中国房地产 房价 

我们拒绝西方道路,认为东方文化也能搞好国家建设和发展,新加坡就被 中国政府奉为东方式管理成功的典范。好多人说,中国要学习新加坡,强势政府,一党执政,李氏传承,似乎都为中国道路找到了成功的模式。

可是,原来新加坡并不是如此。近日,李显龙抛出十年发展计划,其中有一项,月收入1000新加坡元的人四年就能买到两室 一厅住房。1000新加坡元相当于5000元人民币。以此标准中国绝大多数人就实现了住房梦。

此计划一出,有人说,这是新加坡挑战大陆香港和台湾。

有人说,中国国情不同,没法学习新加坡。什么不同的国情呢,地少人多就不是国情了,相比较,新加坡地更少人更多。

不同的之处在于,新加坡是用财政补贴老百姓住房,中国是通过高房价掠夺老百姓为政府财政做贡献。

说中国经济发展还不高,似乎我们自己也不承认,我们GDP不是世界第二了吗?广东省一个省不就超过新加坡了吗?经济不发达为什么还是世界最高的高房价?

最大的不同是,新加坡政府高效廉洁,官员数量非常少。而中国官员太多太贪。要花太多的钱来养官。

就政府廉洁这一条,中国就学不了。这也是中国特色中国国情。

最根本的,新加坡也是民主社会,据说李显龙抛出这一计划也是为了拉选票。因为上一次大选执政党的得票并不高,只有60%。因此,这一次要给人民福利,得民心。原来新加坡也是选举的。跟我们走的完全不是一道。

从中看到民主确实不好,你为了选票要给老姓民生福利,钱给老百姓花了,官员怎么过?

新加坡此举非常不友善,它扯下了中国高房价的假 面具,让中国人知道,房地产高房价就是一场掠夺人民的骗局,没有任何道理和道义。

新加坡不只有一党执政,还有政府廉洁高效,有民主选举。有低房价。

2013年9月10日星期二

近亲不如远邻:最关键的人脉是不熟的朋友

近亲不如远邻:最关键的人脉是不熟的朋友

“一起同过窗,一起扛过枪”的人或许是你最信赖的。不过在要用到“关系”的时候,他们却不是最关键的。与此同时,社会学家还会告诉你——别跟熟人合伙。

俗话说“社会关系就是生产力”。人脉在现代社会尤为重要。不管你喜不喜欢,有时候总要依赖各种关系才能把事办成,求人未必可耻,孤独未必光荣,“关 系”,是个正常的现象。也许在很多人眼中,建立有价值人脉的关键是寻求一种比较亲密的关系,比如“一起同过窗一起扛过枪”,但社会学家们却恰恰不这么认 为。

著名社会学家、斯坦福大学教授 Mark Granovetter,曾在 70 年代研究了在波士顿近郊居住的专业人士、技术人员和经理人员是怎么找到工作的,并把研究结果作为他在哈佛大学的博士论文发表[1]。Granovetter 找到 282 人,从中随机选取 100 人做面对面的访问。发现其中通过正式渠道申请,比如看广告投简历,拿到工作的不到一半。100人中有 54 人是通过个人关系找到的工作——当宅男们还纠结于简历怎么写才好时,一半以上的工作机会已经让那些有关系的人先拿走了。

靠关系不新鲜,但靠什么关系却是个很有意思的问题。穷人和富人的人脉结构

所谓多个朋友多条路,那么这条路到底更有可能是什么样的朋友给的呢? Granovetter 发现,真正有用的关系不是亲朋好友这种经常见面的“强联系”,而是“弱联系”。在这些靠关系找到工作的人中只有 16.7% 经常能见到他们的这个“关系”,也就是每周至少见两次面。而 55.6% 的人用到的关系人仅仅偶然能见到,意为每周见不到两次,但每年至少能见一次。另有 27.8% 的帮忙者则一年也见不到一次。也就是说大多数你真正用到的关系,是那些并不经常见面的人。这些人未必是什么大人物,他们可能是已经不怎么联系的老同学或同 事,甚至可能是你根本就不怎么认识的人。他们的共同特点是都不在你当前的社交圈里。

Granovetter 对这个现象有一个解释。整天跟你混在一起的这帮人,很可能干的事跟你差不多,想法也很接近,如果你不知道有一个这样的工作机会,他们又怎么会知道?只有 “弱联系”才有可能告诉你一些你不知道的事情。Granovetter把这个理论推广成一篇叫做《弱联系的强度》的论文[2],此文有可能是史上被引用次数最多的社会学论文,大概超过了两万次。这个研究的数据如此简陋,思想如此简单,然而其影响是深远的。现在“弱联系”这个概念已经进入励志领域,2010年有人写了本书叫做《超级人脉》[3],其中大谈弱联系的用处。

“弱联系”的真正意义是把不同社交圈子连接起来,从圈外给你提供有用的信息。根据弱联系理论,一个人在社会上获得机会的多少,与他的社交网络结构很 有关系。如果你只跟亲朋好友交往,或者认识的人都是与自己背景类似的人,那么你大概就不如那些三教九流什么人都认识的人机会多。人脉的关键不在于你融入了 哪个圈子,而在于你能接触多少圈外的人。这样来说,岂不是从一个人的社交网络结构,就能判断这个人的经济地位如何了么?

2010年三个美国研究人员,做了一件有点惊人的事情来验证这个思想[4]。 他们把2005年八月整个英国的几乎所有电话通讯记录拿过来,涵盖90%的手机和超过 99% 的固定电话。这些电话记录构成了可见的社交网络。研究者很难知道每个人的经济状况,但是英国政府有全国每个小区的经济状况数据——你可以查到哪里是富人区 哪里是穷人区。这样他们把电话通讯记录跟其所在的三万多个小区居民的经济排名对比。结果非常明显,越是富裕的小区,其交往的“多样性”越明显。但是这个结 果如果细看的话还有更多有意思的东西。

社交网络多样性越强,经济排名就越高。

在统计上我们使用“相关系数”来表示两个东西之间的相关性,它的值在 -1 和 1 之间,越接近 1,就表示这两个东西越容易一起变大和变小,负值则表示二者变化的方向相反。这个研究发现,小区的经济排名与其社交网络的“社会多样性”和“地区多样性” 的相关系数分别是 0.73 和 0.58。这意味着越是富人越容易跟不同阶层和不同地区的人联络,而且阶层多样性要比地区多样性更重要。正所谓“贫居闹市无人问,富在深山有远亲”。我们 设想富人的联系人数也应该较高,因为他们认识的人比穷人多——这也是对的,但联系人数目和经济排名的相关系数只有 0.44,并不太重要。最有意思的一点是,打电话时间长短,跟经济排名的相关系数是 -0.33,也就是说富人虽然爱跟各种人联系,但真正通话时间比穷人短。

这种数据分析的问题在于它只能告诉我们社交网络跟经济地位之间有这么个关系,但不能告诉我们到底是谁导致谁。是因为你富,才有不同的人愿意跟你接 触,还是因为你愿意跟不同类型的人接触,才导致你富? Granovetter 的理论还有另一个问题。事实上我们每个人认识的绝大多数人都是弱联系,强联系只是少数。如果让所有认识的人每人给我们一条工作信息,最后有用的这条信息当 然有更大的可能性来自弱联系!Granovetter在他 1973 年的论文里承认了这个问题,但他也提出了一个解释:生活中强联系和弱联系跟我们交流的次数相差极大。我们跟强联系之间交流的信息,要远远多于弱联系。这种 交流到底多多少,他没有办法量化计算,但是来自弱联系的信息总量可能并不比强联系多。这样看来还是弱联系重要,因为它传递的有价值信息比例更大。后来类似 的质疑不断有人提出,但Granovetter的理论还是经受了考验。

所以弱联系理论的本质不是“人脉”,而是信息的传递。亲朋好友很愿意跟我们交流,但是话说多了就没有新意了。最有效率的交流,也许是跟不太熟悉的对象进行的。这个猜想怎么证实呢?

谁给你的信息重要?

也许我们可以从网络中不少蛛丝马迹。在有了网络后,研究人员可以更好地分析我们是通过什么联系得到新知识的。比如你在各种社交媒体上经常阅读和转发 来自网友的各种推荐,那么是亲密好友的推荐更有用,还是弱联系的推荐更有用呢?Facebook的数据团队2012年针对这个问题做了一项非常巧妙的研究[5]。研究者有个简单办法判断你跟各个网友之间的联系强弱。比如说如果你们之间经常互相评论对方发的状态,那么你们就是强联系的关系,否则就是弱联系。

让我们来看看人们在Facebook上分享的那些网页链接——如果你分享这个链接,你大概认为这个链接是有用的。这种分享有两种可能性。一种是你的 朋友(不管是强联系还是弱联系)先发了这个链接,你看到以后转发。另一种是你自己独自发现这个链接。可以想象,前一种方式发生的可能性肯定要比后一种大, 社交网络的作用就是让网友向我们提供信息啊。Facebook的这个研究通过随机试验的办法来跟踪特定的一组网页地址,结果发现别人分享这个地址给我们, 我们看到以后再转发的可能性(p_feed),比如我们自己看到这个地址直接分享的可能性(p_no feed),大 5 倍以上。这两种可能性的比值(p_feed/p_no feed),也就是网友分享的放大效应。

我们的转发行为是相当亲疏有别的,人们更乐意转发“强联系”分享的信息。统计发现如果强联系发给我们一条信息,我们转发它的概率大约是弱联系发过来 信息的 2 倍左右。这是理所当然,强联系之间本来就有类似的兴趣。有人据此甚至担心,社交媒体加剧了“物以类聚人以群分”这个局面,我们会不会因为总跟志趣相投的人 呆在一起而把社交圈变成一个个孤岛呢?

不用担心。这个研究最巧妙的一点是:它不但比较了我们愿意转发强联系还是弱联系,还比较了两种不同联系的放大效应。强联系的放大效应是 6,而弱联系的放大效应是9。也就是说同样一个网址,你看到一个弱联系分享给你你再转发的几率,是你自己发现这个网址再分享的几率的 9 倍。再说白了,就是强联系告诉你的有用信息,你自己本来也有可能发现;而弱联系告诉你的有用信息,他要没告诉你你恐怕就发现不了。这个性质和当年 Granovetter说的何其相似!

然后再考虑到人们接收到来自两种联系的信息总量,把它们用相应的分享几率加权平均之后,发现来自弱联系信息的影响力远远超过强联系。也就是说,虽然人们重视强联系,人们的大部分知识还是来自弱联系。

现在“弱联系”理论已经被推广到了任何新消息或者新想法,不管你是仅仅想学点东西,找工作,还是创业,你都应该避免成熟圈子中的“强联系”,而应该走出去追求“弱联系”,比如我下面要说的这个有意思的现象。

别跟熟人合伙

已经有统计表明,从弱联系那里获得想法,乃至于与弱联系合伙创业,有利于提高一个公司的创新能力。社会学家 Martin Ruef 问卷调查了 766 个在美国西部某个大学(其实是斯坦福大学)获得 MBA 学位且至少尝试过自己创业的“企业家”,试图从中发现弱联系和创新的关系[6]。 Ruef 统计了这些MBA们所创办公司的人员构成和信息来源,并且使用各种办法评估这些公司的创新能力,比如考察是否推出了新产品或者新的销售手段,是否打入国际市场,有多少专利等等。

是从哪来的想法直接刺激你创业的? Ruef 发现,这个创业想法来自与家人和朋友这些强联系讨论的,只占 38%。而来自与客户和供货商这类商业伙伴这些弱联系讨论的,则高达 52%。另有人则是受媒体或专家启发。可见好想法来自弱联系这个定律从创业之初就管用。

看来经常出去参加饭局的确比在家呆着强。但是那些连饭局都不参加的创业者有可能更强。现在我们再来看看公司开起来以后的信息来源。调查表明,如果你 在创业过程中的信息网络主要由弱联系构成,你的创新能力是那些指望强联系的公司的1.36倍。而如果你干脆不靠熟人,直接从媒体和不认识的专家那里获得信 息,你的创新能力则是强联系公司的1.5倍。而从社交网络来看,跟前面英国数据的结果一致,你的社交网络越多样化,你的创新能力就越强。那些拥有极度多样 化社交网络的企业家,他们既有强联系也有弱联系,还接受从未打过交道的人的意见,其创新能力是那些只有单一社交网络的人的 3 倍。

虽是如此,大部分创业团队仍然由家人和朋友构成。强联系团队和弱联系团队的数目对比差不多是 5:3。而Ruef使用一个创新评估模型发现,弱联系团队的创新能力差不多是强联系团队的 1.18 倍。更进一步,如果这个团队成员在此之前从来不认识,那么这个团队的创新能力还可以更高一点。

但是人们很难拒绝强联系的诱惑。比如在我们心目中风险投资这个行业的人应该是比较理性的人,或者至少应该是比较冷酷无情的人,对吧?但是就算是这帮人也会犯追求强联系的错误,而这个错误使他们付出了相当显著的代价。

这是一项非常新的研究。2012年六月,哈佛大学商学院的Gompers, Mukharlyamov, 和Yuhai Xuan 发了一篇名为《友谊的代价》的论文[7]。 这篇论文考察了 3510 个风险投资者,以及他们在 1975—2003 年间 11895 个投资项目。有些人选择与自己能力相当的人合作,比如大家都是名校毕业;但更多的人选择与自己的“熟人”合作,比如是曾经的同学、同事,或者仅仅因为二人 是一个种族。这个研究发现,按能力搭档可以增加投资的成功率,而找熟人搭档,则会极其显著地减少投资成功的可能性。

这些人愿意跟什么样的人搭档呢?能力是一个参考因素:如果两个人都是从名校毕业,他们发生合作的可能性比一般人高 8.5%。但更大的参考因素是关系:如果两个人是同一个大学的校友,他们合作的可能性会增加 20.5%。而关系亲还不如种族亲!如果这两个人是同一个种族的,他们合作的可能性会增加 22.8%。

那么不同类型的搭档关系,对投资成败有什么影响呢?两个风险投资者中如果有一个是名校毕业的,其投资的这个公司将来能上市的可能性会提高 9%。如果他的搭档也是名校毕业,则提高 11%。所以按能力选搭档,哪怕你把能力简单地用学历代表,都的确能增加成功概率。可是如果选一个以前跟你在同一个公司干过的同事搭档的话,会让风投成功 的可能性降低18%。如果选校友,降低 22%。如果选“族人”,降低 25%。

看来风险投资的最佳合作伙伴,应该是一个从来没跟你进过同一个大学,从来没跟你在同一个公司工作过,而且跟你不是一个种族的高学历者。

所有人都喜欢强联系,哪怕是风险投资者和斯坦福MBA都是如此。我们愿意跟他们在一起混,我们愿意给他们打电话,我们愿意转发他们的微博。但是熟归 熟,工作归工作。当我们考虑找人创业,找人合作,哪怕是找人了解什么信息的时候,“弱联系”才是最佳选择。现在社会学已经有了足够多的证据说明,对工作来 说,同乡会和校友录不是扩展人脉的好地方。

本文编辑:吴师傅

参考资料:[1]后来这个论文被扩展成一本书:Geting a Job.[2]Mark Granovetter,The Strength of Weak Ties, 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 78, 1360 (1973).[3]作者 Richard Koch 和 Greg Lockwood。[4]Network Diversity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5]Role of Social Networks in Information Diffusion[6]The Secret of Successful Entrepreneurs[7]The Cost of Friendship

2013年9月5日星期四

揭秘境外奢侈品专卖店售假:某女明星70万购假包

揭秘境外奢侈品专卖店售假:某女明星70万购假包

  深喉揭开境外奢侈品专卖店针对中国内地消费者不能说的秘密

  奢侈品,是高价、信誉、品位、珍奇的象征。但是您可曾想到,您背的奢侈品包或是一个A货?业内对A货的定义是:未经过官方品牌授权,而进入一手市场直接流通和交易的货品,以及其他的全部假冒仿真类货品,可根据质量和做工,分为超A、4A、3A和普通A货。有消费者向上证报记者独家报料,她于境外奢侈品专卖店购买的6个高端包中,有4个为A货。

  投诉:

  一名郭姓女士向上证报记者反映,去年,她在欧洲地区的爱马仕专卖店共购入6个高端包,单价均在45万元人民币以上。而经验证,其中4个为A货。

  实例:

  北京某女明星在英国旅游时,就购买过一款价值高达70万元人民币的爱马仕A货女包。事后经一线奢侈品代理商证实,该包为假货。

  ⊙记者 张栊元 ○编辑 长弓

  贝恩公司2012年底发布的《2012中国奢侈品市场研究报告》显示,中国人已成为全球第一的奢侈品消费群体。2012年,买走了全球1/4的奢侈品。但是,在中国奢侈品消费额连年创造新纪录的同时,一个令人关注的现象是,这一快速增长的新市场并非全在中国内地市场实现,2012年60%以上是在境外市场。当下,奢侈品消费已成为国人一种高品位、时尚的代名词。然而,就当中国人在世界各地像买白菜一样买奢侈品时,却不知不觉掉进了一个奢侈品“李鬼陷阱”。

  不久前,上证报记者接到一位奢侈品业界“深喉”报料:境外一些奢侈品专卖店存在“看人下菜单”现象,不少消费者买入的大品牌包包,其实都是A 货。对此,记者通过走访境外奢侈品专卖店,经过数月调查,渐渐拨开了这A货背后的层层迷雾。到底是谁将邪恶之手伸入了官方渠道?专卖店为何要铤而走险出售 A货?而在这看似可笑的A货策略下,其背后又隐藏着怎样的“不能说的秘密”?

买6个爱马仕包 4个为假货

  据奢侈品代理商证实,目前境外奢侈品假货的流通量大于境内,且部分假货的流出地正是奢侈品品牌专卖店

  近日,一名郭姓女士向上证报记者反映,去年,她在欧洲地区的爱马仕专卖店共购入6个高端包,单价均在45万元人民币以上。而经验证,其中4个为A货。

  海外奢侈品专卖店售A货,这对于偏爱海外奢侈品消费的顾客,甚至整个奢侈品市场而言,都是一记重创。记者随后向某一线奢侈品代理商李先生(化名)求证。据李先生证实,目前境外奢侈品假货的流通量大于境内,且部分假货的流出地正是各奢侈品品牌专卖店。

  “近两年,奢侈品专卖店销售假货的事件屡见不鲜。我的团队于去年年中和今年上半年,分别在欧洲、美国、新加坡、中国香港等地的奢侈品专柜,大量购入货品进行抽样调查。经检验,这些地区的奢侈品专卖店中均存在不同比例的假货库存,且货品的高仿程度优劣不一,从普通A货到超A货皆有。”李先生说。

  李先生告诉记者,专卖店里之所以会有不同等级的A货,是商家为了针对不同购买意图的消费者,实行有区别的A货政策。具体来说,以礼品馈赠为购买意图的消费者会获得普通等级的A货,而自用型客户则会拿到4A或5A级的A货,这也就是我们俗称的超A货。4A和5A货品的成本较普通A货高,做工及质量方面均较优。

  顾客购买前的行为、购买时的语言特征、购买后对奢侈品的包装要求等,是导购人员区分礼品馈赠型消费和自用型消费的三个标准。

  以礼品馈赠为目的的顾客,购买前冲着品牌的经典款而来,他们可能会一次性选购若干个同款产品。购买时较少谈论自身的“品牌心得”及过多询问导购所选款式是否适合自己。购买后,则对货品的包装要求较高。对于这类顾客,导购通常会将普通A货卖予他们。境外商家深知,接受礼品馈赠的一方身份较特殊,一般情况下,即使货品出现问题,他们也不会现身专卖店要求维修或退换。

  自用型消费者,是以“少奶奶”和“富二代”为主要代表。购买前表现激动,举止高调,直奔品牌新款。购买时会对款式反复挑选和对比,且和导购的互动较多。购买后,为减轻购物负担,时常选择舍去包装盒。这类顾客一般得到4A或5A级别的假货。

  李先生向记者表示,若在境外的一线奢侈品门店中,代理商有意接受假货源,那么顶级的包最有可能是假的。由于能负担顶级高端包的客户群有限,辨识度较低,顶级包“卖假”不易被消费者发现。然而,畅销款的流通度和人气较高,客户之间时常会对畅销款进行谈论和比较,所以货品不会太假。

  “北京某女明星在英国旅游时,就购买过一款价值高达70万元人民币的爱马仕A货女包。”李先生向记者讲述了他亲眼见到过的一个实例。

  “去年,一帮朋友在外聚餐,其中一位是北京某女明星。开心赴宴的她,背了一款价值高达70万元的爱马仕女包。就在她兴奋地展现着海外购买战绩时,我发现该包扣袢内侧出现了锈迹。以我多年的经验,一看二摸,便知道该包为假货。起初,该女明星还不相信我的判断,又将该包交予另一业内专家检验,最终证实为假货。这款爱马仕女包不仅扣袢内侧出现锈迹,且包体有明显变形,”李先生补充道,“爱马仕真包的品质不会具备以上瑕疵。”

  此外,他强调,市场上根本不可能有大批量的爱马仕真包流通。一个高端爱马仕包的制作工期至少需要8个月到1年的时间。就是售价在5、6万元人民币左右的普通爱马仕包,工期也需3个月。就今年的新款包而言,代理商通常提前1至2年就需订货。

  而当记者向李先生询问,国内奢侈品专卖店是否存在假货库存时,李先生笑道:他在内地某三线城市调研时,发现某知名品牌专卖店内假货泛滥,商家甚至明目张胆地将其放在柜台上。同时,记者从某北京奢侈品专家口中得知,其实,中国内地奢侈品专卖店也难证清白,均在不成程度上涉假售假。不过,该专家对于假货在店内的占比和造假的程度,表示并不清楚。

专卖店导购视人出售假货

  据奢侈品代理商透露,国内的售假方式与欧洲相似,都是采取“看人下菜单”的营销策略

  如果境外奢侈品专卖店专门针对于中国内地消费者出售假货的消息属实,那这对于中国奢侈品消费者而言,将会带来怎样的打击?

  李先生告诉记者,中国香港的奢侈品专卖店也存在一定比例的假货,且售假方式与欧洲相似,都是采取“看人下菜单”的营销策略。

  为了验证“看人下菜单”的销售策略,记者用两天时间走访了香港几家大型购物商场,包括新港城、海港城及铜锣湾商圈。

  记者首站来到了人气颇高的某知名品牌专卖店,开店仅仅两个小时,门店外已经出现了排队现象。而排队人多为内地顾客。

  进入专卖店后,记者通过与导购小姐攀谈,告知她购包的目的是用于送给母亲,导购小姐便热情地为记者推荐了几款女包。记者按照之前学习的辨别真伪的方法,仔细地对每一款包进行“审查”。审查环节包括包的走线、五金件的精致度、拉链的收口、包底的铜提以及包内的气味。不过,经记者初步“审查”,柜台上的样包并无发现异常。同样,在走访了另几家品牌专卖店后,也没有发现类似A货商品。

  李先生告诉记者,香港专卖店柜台上摆放的样包均为真品。但若顾客确定购买后,导购人员从货柜里提取的新包,就存在假货的可能性。

  次日,记者又走访了一家品牌专卖店。而这次记者伪装的身份是:对奢侈品毫无概念的初买者。记者向导购小姐表示,自己打算为表姐购置一款女包,但因没有购买经验,不懂挑选。导购小姐立马从柜台上取下了两款女包,供记者选择。“这是该品牌的经典款,适合年轻女性的搭配风格,一直是店里的畅销款。如果你表姐不喜欢包体上有logo,则可考虑另一款包,它是今年的新款,设计比较低调,logo只显现在五金件和拉链上,而且颜色又艳丽,很多女士喜爱。”导购小姐一边说,一边向记者热荐她手中的红色的新款女包。

  与前一次相同,柜台上的这两款女包均非常精致,没有A货的迹象。不过,记者为一探究竟,假装决定购买此款红色女包,看到手的货品是何“真容”。

  导购小姐确定记者决定购买后,便转去其身后的货柜提货。不一会儿,她便将货品带到了记者眼前。随后,导购小姐戴着手套将外面的包装袋打开,十分专业地向记者展示着皮包的内外材质,口中不忘称赞该包的优点。记者也没有放过任何一个可能出现异状的环节,谨慎地将视线转入皮包内袋的拉链收口。令记者意外的是,其收口处有粗糙的线头。另外,皮包的毛边压线也有走歪的情况。

  见此现象后,记者提出再购买一款经典款钱包的要求。在验货的过程中,发现钱包更是“差错百出”。钱包在记者手中不到两分钟,钱包胶边已经出现断裂的征兆,用手轻轻一撕开,便会脱落。而当记者向导购小姐质疑这些瑕疵时,导购小姐连忙解释道,此为极罕见的情况。对于毛边压线走歪的现象,导购则称,是手工包的特点。

  随后,记者又走访了另几家品牌专卖店,同样发现了皮包四个边角有瑕疵或内包拉链收口粗糙的情况。其实,不仅是皮包,手表和服装也存在着相当数量的假货。某知情人士表示,境外门店中,很多高端手表实为二手货,但仍当全新货品在销售。此外,一些品牌为了保证钟表的使用年限和指针行走的准确度,机芯仍采用瑞士机芯,但会在表带上“做文章”。